华东理工大学退休教师郁仁德的朴素事业
近日,64岁的郁仁德老师将再次回到安徽寿县刘岗镇眠虎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教,距离他和老伴离开这里仅2个月的时间。
这打乱了郁仁德“退休后用5年时间去支教,每个地方支教半年”的计划,这个“例外”,既是因为校长的挽留和学生们的不舍,也是源于郁老师“一切为了孩子”的内心坚守。在此之前,郁仁德曾在湖南湘西凤凰县两林乡的板井小学支教半年,为大山里的孩子送去爱的温暖。“忙碌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退休后有点闲了,他却放弃大都市的安逸生活,走进大山和贫困落后的农村去支教。”面对很多人的疑惑和不解,郁仁德回答得很实在,“我教了一辈子书,什么都不会,退休后想干些有意义的事,也只有教书了。”老有所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郁仁德老师退休后选择去山区支教的原因。
退休支教,干点有意义的事
2012年8月,带学生去北京参加物理学术竞赛的郁仁德,抽空参加了老同学的聚会。在聚会上,“退休之后干什么”成了大家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有人说去旅游,有人说在家待着。但对郁仁德来说,赋闲在家感到不自在,而山水相似的旅游,又不能勾起他的兴趣。如何让退休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
“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与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是郁仁德一直以来的愿望。尚未退休前,家住金山区的他,就经常利用没课或者周末时间,到金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上课,将自己的爱心、关心和热心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上海的温暖。
“人都会老,都会面临退休,退休以后干点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干自己喜欢的事。我也一样,趁我手脚还灵便、思路还清晰、表达还流畅的情况下,干我认为有意义的事。”郁仁德的愿望简单而朴素。
新奇而神秘的湘西成了郁仁德的支教首选地。从北京回来不久,他就带着老伴告别上海,来到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区板井小学。
板井小学坐落于武陵山山脉分支,海拔约900米,地理位置偏僻,山路崎岖,条件艰苦,没有网络,没有图书室,没有篮球场,手机信号不太好……
在城市里习惯了便捷交通、自来水和家用电器的郁仁德和老伴,开始了出门靠走、自己挑水和烧柴火搭灶煮饭的日子。两个人住在教室旁边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睡在铺着稻草的90厘米宽的床上,过着“偶尔才会有电”的生活。
重拾教鞭,为学生进步感到快乐
当时,板井小学仅有一位常任老师,却要教4个年级的60多名学生。郁仁德自然成了身兼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图画、思想品德、科技等课程的“全能”教师。一辈子教物理的郁老师,为了上好课,只好也当起了“学生”——上网请教。
“比如在讲《江雪》这首诗之前,以前我只会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但对作者创作的背景、表现的意境都不了解,我只好一边上网查一边思考。”每次上语文课前,郁仁德都要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即便如此,也很困难。大山里没有固话网络,“我就自己买了无线网卡,但网络并不稳定”,郁仁德说,有时他与身在上海的朋友聊天时,常常发送完一句话,朋友在三四分钟后才能收到。
不仅如此,经常断电,成了困扰郁仁德的最大难题。每到周末,郁仁德就带上老伴,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到镇上,再花12元坐车到凤凰县城,在宾馆里住上两天,洗个热水澡,最主要的是,把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4个手机全部充满电,“为了跟远在上海的儿子保持联络,4个手机总是一个用到没电,另一个才开机,如此周而复始”。
尽管生活条件辛苦,但半年的支教生活,让郁仁德感到很满足。他在上课的同时,也带给孩子们各种新鲜的东西,孩子们会一天到晚在他宿舍里的床上下棋,缠着问他各种问题;他的老伴,则会教孩子们各种好听的歌曲,学会了的孩子,会老远见着他们就欢快地唱起来。
孩子们带来的欢乐、爱心人士的善举,都让郁仁德觉得“退休生活不再是用一串省略号来代替”,尤其当学生有所理解、有所醒悟、有所进步时,小小的成就会油然而生。
多方关心,感受社会正能量
除了孩子们带来的欢乐,感受到的正能量同样让郁仁德感动。“自己去支教了,我才发现,所在的腊尔山地区居然有那么多人在支教:有师范学院的学生,也有工作几年后攒钱来支教的……”
教师节到了,一对曾在腊尔山支教的中年夫妇,带着现金和月饼等物品来慰问支教的教师们。“以前也有企业过来,但都是支援学生,这种不仅支持当地儿童,还支持支教教师的善举,让我非常感动。”郁仁德拒绝了这对夫妇的慰问金,但收下了茶叶、木耳等土特产。
郁仁德的儿子在网络上发布了父亲在湘西支教的消息后,不久就有不留名的爱心人士邮寄糖果、巧克力、糕点等物品给郁仁德,请他转交给当地的儿童,表示不要感谢信和收条,充分表达了对郁老师的信任。一名叫做“果子哥”的爱心人士,在湖南怀化的铁路工作,一到休息天,就带着水果、饼干等来到腊尔山,分给孩子们吃。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三天两头看见有衣服、书籍、文具、体育用品等捐赠过来,在我离开的前几天,还有企业捐赠了一大卡车的被子”,郁仁德说,这种纯粹的爱心捐献,一次次地让他感受着社会各个方面的正能量。
继续圆梦,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播撒爱心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过程中,郁仁德也有着他自己的思索,“究竟什么样的支教更有意思?”
离开板井小学后,郁仁德曾一度想在江西支教,但联系了3所学校均以失败告终,原因虽各异,但给他的总体感觉是:“这些学校不缺乏教师,所以不是真心欢迎去支教。”
回到上海后,老朋友顾英俊老师推荐他去安徽寿县的一所村小去支教。在前期联系的基础上,4月底,郁仁德专程去了一趟这所村小现场考察和试讲。“与学生互动得很好,试讲的效果很好”,这使他下定了决心。
“五一”过后,郁仁德到了寿县刘岗镇的眠虎小学,一所很普通的村小。与板井小学相比,这里的生活、教学条件好了很多,郁仁德也无需再充当“全能教师”,主要负责语文和科学技术2门课程。
但村小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郁仁德就尝试给学生带点新的体验。他会在科学技术课上穿插很多小知识、小实验。为了讲清折射、反射等原理,他还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大学里的老同事听说他的事情后,也会寄一些废弃的凸透镜、反光镜等器材过来。
“原来在大学里教书时,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学习刻苦,但英语、计算机普遍薄弱,因为从小接触的较少。”郁仁德说,所以他想在支教过的地方,“带给他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尽可能地开阔孩子的眼界。
对他的付出,乡村孩子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走之前,学生舍不得他,趴在耳边悄悄告诉他,“郁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喜欢你”。
在上海休假的这段时间,郁仁德没有忘记那些村里、山区的孩子,他一边准备支教材料,一边也在思考教学方案,准备返回眠虎小学后与校长作交流。“希望通过下半年的努力,能多少改变一些村小的教学方法。”完成这些后,郁仁德就准备去支教下一站——陕西略阳,一个更需要支教教师的山区。“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只要有学校需要,我会继续半年换个地方支教下去。”